网约车本地化要看清利弊
北京市交通委员会8日发布《北京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实施细则(征求意见稿)》。《征求意见稿》提出,网约车驾驶员须为北京市户籍、取得北京核发的驾驶证件;8日,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发布《上海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若干规定(草案)》,公开征求意见。《规定》(草案)明确,在上海从事网约车经营服务的驾驶员,应当有本市户口。
尽管今年7月份《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已经出台,但落地需要地方细则来支撑。而且,该办法在多个方面明确授权城市政府制定相关规定,比如第十三条规定“城市人民政府对网约车发放《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》另有规定的,从其规定”;第十四条指出“城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”。
既然上述办法授权城市政府制定细则,增加地方规定,那么,北京草案中规定“京人京车”,以及上海草案中规定“沪籍沪牌”,就有法规依据。不过,我们也要看到,这种地方色彩浓厚的草案规定有利也有弊,如果不能合理权衡利弊,不仅会影响网约车健康发展,也会影响到市民出行。
从积极方面来看,京沪草案把网约车及其驾驶员“本地化”,显然有多种目的,比如,为了便于管理网约车市场;为了减少城市道路拥堵;为了防止空气污染;为了户籍居民就业和增加收入;为了给出租车司机留出更大的生存空间……
京沪有关方面如此制定草案,显然也是出于善意。因为一旦允许外地司机、外地车辆加入网约车队伍,市场管理难度必然更大,管理成本也更高,会加剧城市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。另外,为户籍居民利益和出租车生存着想,也能理解。
但是,网约车一旦被地方“保护”起来,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。比如说,从网约车到驾驶员的供给很可能会大幅减少。《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已经对网约车和驾驶员设置了不少条件,如果城市细则再进一步限制,恐怕符合条件的司机和车辆会少之又少,网约车市场将会大幅萎缩。
网约车是对城市出租车和公共交通工具的重要补充,一旦网约车供给减少,最终受影响的必然是广大市民,一方面是“物以稀为贵”,出行成本很可能不断上涨;另一方面“僧多粥少”,网约车难以满足市民需求,可能无法随叫随到。
众所周知,网约车是一种“共享经济”,所谓“共享”,应该外地司机和本地司机,外地车辆与本地车辆,都可以分享“蛋糕”。更重要的是,市民可以最大化分享网约车带来的便利。但如果网约车“本地化”,无疑偏离了“共享经济”。
而且,即使京沪草案获得通过,也未必真正能管住网约车中的外地司机、外地车辆,因为外地司机、外地车辆如果不能光明正大生存,就有可能在灰色地带生存,城市管理者与外来网约车很可能会长期陷入“猫鼠游戏”。所以,网约车是否适合“本地化”,还需要慎重考虑。